2016年的中国足球甲级联赛(中甲)虽然关注度不及中超,但球员薪资结构却暗藏玄机。当年中甲球员的年薪呈现明显的"两极分化",本土球员与外援的收入差距甚至达到10倍以上,这一现象引发了业内广泛讨论。

外援薪资占据俱乐部大半预算

据当时俱乐部内部人士透露,像武汉卓尔、天津权健等冲超热门球队,给主力外援开出的年薪普遍在80-150万美元之间(约合人民币500-1000万元)。这个数字放在今天可能不算惊人,但在2016年的二级联赛已是"天价"。某北方俱乐部总经理曾私下抱怨:"一个外援的工资能养半支本土球队。"

本土球员的生存现状

  • 主力球员:20-50万元/年
  • 轮换球员:8-15万元/年
  • 替补球员:3-6万元/年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数字还不包括赢球奖金等额外收入。当时刚从中超降级的上海申鑫队,其本土主力年薪仍能维持在100万元左右,显示出"降级队"的薪资惯性。

薪资泡沫初现端倪

2016赛季被视为中甲薪资上涨的转折点。随着资本大量涌入,天津权健等球队开始用高薪吸引过气国脚,导致整个联赛的薪资水平被强行拉高。某退役球员回忆:"那个赛季结束后,很多中小俱乐部都开始叫苦,说快付不起工资了。"

如今回看,2016年中甲的薪资乱象其实为后来足协推出"限薪令"埋下了伏笔。这些数据也反映出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中,资源配置失衡的老问题。

Copyright © 2088 世界杯亚洲名额|世界杯对阵|工艺金属世界杯金属魅力站|craftitmetal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